你有“彼得潘综合症”吗?
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快点长大,以期能够体会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可当我们真的长大了,又希望时间可以流逝得慢一点。很多事物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它们就从此消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
我们渴望长大,却又拒绝长大。因为长大后,并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想一想在你的生命当中,现在回过头来看,有哪些东西被自己错过而留下遗憾的?
原本有很多精彩的瞬间我们可以好好把握,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回忆,有时候就是由于自己的懦弱和消极,以致无法获得这些宝贵的体验。
我不知道此时此刻的你是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不过我由衷希望你快点成长起来,从而让自己的人生减少这种唏嘘的遗憾。
这个成长,不是岁数,而是你对生活的理解度和掌控度。当你越来越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掌控生活,你才能称得上获得成长。
-01-
为什么你无法“成长起来” ?
在人格心理学里有一种理论,就是“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理论。
这是心理学家Julian B.Rotter提出的一个描述个体对生活事件,会产生何种责任知觉的研究概念。
具体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他会将事件的责任归结于自身内部因素,还是归因于外部因素。
控制点在内的人,也就是内控者,他们会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可以影响和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控制点在外的人,就是外控者,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人生和所得到的结果,都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决定。
例如有些人觉得,想要找到女朋友,无论是自身的外在打扮和内在心态都要调整得更好才有机会。
这就是内控者,把问题归结给自身可控的因素。
相反,有些人觉得,找女朋友哪有这么复杂,有钱有车自然就有女生主动找上门了。
这就是外控者,把问题归结给外部的因素。
当然,这并不说内控者会觉得钱对于追求女生没帮助,或者说外控者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无法帮助自己追求女生,毕竟这两种因素不能分开来单独实践;而且在某些事情上,原本是外控者的人可能变成内控者。
反之亦然。
这个理论说的是,每个个体的控制点都存在“泛化预期”的情况。
就是控制点在内的人,他们对事物的预期会比较广泛地认为做好自己才是主要的事情,外部因素不会那么看重;而控制点在外的人,他们就会相对比较看重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外部因素那么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就导致了,控制点不同的人,他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态度都会以此作为“成长过程“的做事方式。
-02-
更变控制点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棉花糖实验。
他找来了一些4岁的儿童,告诉他们来到这里可以得到一样奖励,好比得到一块棉花糖,或者选择等待十五分钟,这就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然后实验人员走出实验室,观察儿童独处时的反应,看看他们的是否具有抑制短期冲动的自制力。
其结果是,一些孩子当场就把棉花糖吃掉,而另外一些孩子,就忍到了最后,获得两块棉花糖奖励。
Walter Mischel教授对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自制力强的孩子最终会取得更好的社会成就。
而在对这个实验的录像进行反复研究之后,Mischel教授发现两组孩子的不同特点。
吃掉棉花糖的孩子会死死盯着棉花糖看,行为举止表现出很争扎的样子,尽量克制自己拿起棉花糖的欲望;而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却并没有刻意克制自己,只是正常表现,随处走动,当作没有看到棉花糖一样,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这个实验,主要说明了个体的自制力会如何影响自己取得何种结果。但这也侧面说明了,自制力这个内部因素控制点,是如何造就个体不同的行为选择。
假如棉花糖是外部因素,而控制自己获得奖励就是内部因素,那么控制点在外的人,一旦抵不住诱惑把棉花糖吃掉,他们会把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实在太诱人,自己控制不住;而控制点在内的人,能不能控制自己不吃掉棉花糖,不在于棉花糖本身,而是会觉得透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抵制诱惑。
之后,Mischel教授告诉其后过来做实验的孩子,启发他们自己寻找抵制诱惑的方法,诸如允许走出实验室,十五分钟后再回来等。果然,获得奖励的孩子随即增多了。
也就是说,更变控制点,运用策略让自己从外控者变成内控者,把外部因素的诱惑(眼前美味的棉花糖),转移到内部行为的选择上(主动远离棉花糖),就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也是你能不能获得快速成长的界线:你是否能够主动做出策略行为的选择,抵制舒适带来的诱惑。
一个“长不大”的人,总会觉得自己努力是没用的,富二代生下来就这么有钱,我还去奋斗干嘛呢?
于是抵制不了诱惑,满足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每天重复做着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爽是爽,可时间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什么进步也没有。
而一个“能够长大”的人,他们就会认为,既然富二代生下来这么有钱都这么努力,那作为普通人的自己,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
只要每天获得进步,人生肯定也会越来越好的。
于是,他们每天都能够透过调整策略,主动投入有意义的行为选择当中,从而获得成长。
所以,不要再给自己借口说没有变好的外在条件。
从现在开始,透过策略的选择转移自己的控制点,以内控者的思维刻意去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你就能够快速成长。
那应该要做些什么事呢?主要集中在三大范畴上。
1 / 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
重复固有的行为,是无法让我们变得更好的,而让自己获得成长的最快速方法,就是做一些自己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不管你现在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一旦这个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显著的变化,这时你就需要找到一件陌生的事情或者一个陌生的技能,让自己投入时间去学习。
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让自己获得快速成长?
因为当你能够从不会做一件事,变成会做一件事,那这个过程你会积累到很多的信心,你也可以从中培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能力。
这一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你不要把那些做过却做不好的事情,当成是从未做过的事那样去行动。
把做不好的事情做好需要你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而把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出来,则可以让你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我是希望你能够去做一些你之前完完全全没有做过的事情。
我父亲六十多岁,以前一点都不懂电脑,智能手机刚出来那段时间,也宁愿用着老式的键盘手机,也不想换新的,把问题归咎给现在的科技太复杂。
所以当他买了电脑后,他就经常从香港打电话回来问我怎么上网,怎么安装软件,怎么买股票等等,我就一步一步教导他。但结果是,他只记得我教导的步骤,我没有教的步骤他却不会做。
后来他那台键盘手机真的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终于换新的了。
为了让父亲不再经常“麻烦”我,于是有一天他拿着新手机问我手机怎么用的时候,我不再详细解释操作步骤,而是站在他旁边,指导他自己去弄。这时他可能会按错键,或者错误打开程序等等,没关系,就让他慢慢摸索,只要稍微提示他怎么纠正就行。
当父亲对于每一种操作都有过自己的体会感受之后,现在无论是操作电脑,还是使用智能手机,他都能够独自解决大部分问题,一次都没有麻烦过我。
这就是做一些自己从未做过的事而获得的新认知。
你不一定把这些事情做到专业的地步,只要能做到上手的程度,可以应付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就行了。
千万不要跟我说你做不了。神经科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可塑性是非常高的。
除了一些需要创造力的事情无法弥补天赋的差距之外,其他事情,我们透过个人的努力,完全可以学习和掌握。
找到一样你感兴趣却还没做过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吧。每段时间都学习一样新的东西,你就会因此快速成长起来。
2 / 主动锻炼自己的大脑
我们的生活,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事情是透过大脑的默认系统去指挥我们行动。
起床,刷牙,坐车上班,下班吃饭,回家看电视等等,基本上这些行动流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习惯。在这个过程,我们的大脑几乎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够做出决定。
这种默认的思维系统,能够很好节省我们的精力,让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去应对那些更为复杂的情况。
然而,一旦我们过分依赖这个默认的思维系统,而平时生活那些复杂的情况又很少出现,那么久而久之,当我们遇到一些突发事情时,就无法立刻做出正确的反应,很可能就陷入一种懵掉的状态当中。
为了让自己的思维保持灵敏度,你必须要偶尔刺激一下大脑,让大脑保持思考的习惯,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刻意做一些让自己思考的事情。
我很少玩游戏,但是为了活跃自己的脑筋,我却喜欢玩一些解谜游戏。
有一年,我忽然发现了一个专门下载解谜游戏的网站,对于我这样一个觉得自己不聪明的内控者,简直是喜事。于是我就迷上了这些解密游戏。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解密游戏被我玩通关了,诸如神秘视线,阿扎达,迷塔之画,幽灵庄园的秘密等,都是我玩过的其中一部分游戏。
这些游戏不算很难,却能够给予你一定程度的挑战。
当你透过自己的思考把一个又一个的解谜游戏通关,你会很有成就感。因为在玩的过程,也是一个启动逻辑推理的过程,你要根据游戏给出的东西,然后思考怎么利用这些东西才能进入下一个关卡。
这个过程会养成你思考的习惯。
当然,玩这些游戏只是其中一种刺激思维的方式。培养写作的能力,做做推理题,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但无论什么方法,你的思考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当中。
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后,经常在生活当中运用出来,那这种习惯才能够让你获得成长。
3 / 学会有效的阅读方式
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它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深化我们的思维,涤荡我们的心灵。
只要你保持阅读的习惯,阅读就会潜移默化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带来无法言喻的好处。
当然,想要从阅读当中真正学到东西,有效的阅读方式必不可少。
尽管市面上教人阅读的书籍已经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无法脱离“SQ3R”读书法的框架,顶多是对其中步骤的细节运作上做一些补充而已。
那“SQ3R”读书法到底是什么?
这个方法是由F.P.Robinson在一本名为《有效学习》的著作中提出来的。具体来说,就是Survey(浏览),Question(提问),Read(阅读),Recite(背诵),Review(回顾),提取头一个字母组成SQRRR。
按照这个方法,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分为五步。
1 / 就是先预览一些阅读素材的整体架构,包括目录,章节安排,哪些内容对自己有用,哪些内容需要深度学习等,做一个基本的了解,让自己对此产生一些想法。当你对材料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你就可以有目的的组织信息,获取加工学习。
2 / 开始学习之前,你先要对文章的标题或者某些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我跟你说读书应该按照“SQ3R”方法学习。
看到这里,你就应该想给自己提问:什么是“SQ3R”读书法?谁提出的?有了这个提问,你就可以带着思考从阅读中寻找答案。
3 / 接下来就是阅读。研究证明,阅读的时候在书本空白的地方记下自己的感想或者做笔记,完了后把重点划线的地方摘抄下来,添加自己的意见,形成读书笔记,会比单纯浏览页面或者只划重点,更能取得效果。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对看到的信息进行自己的加工,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
4 / 当你找出需要学习的信息,你最好把这些内容透过复述的形式大声背诵出来,这是另一种进一步深度加工信息的好方法。
因为复述式的背诵,可以强制你将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组,这个过程会调动你的听觉记忆和逻辑思维。如果你能够向他人传授学到的某些内容,你就明白这个方法的好处了。
5 / 最后,你完成了上述这四个步骤,接下来你就可以休息一段时间。
不过休息完毕,你就要把学到的东西,重新在你脑海之中回顾一遍,复习学到的东西;然后休息一下,隔一段时间后又再复习一遍,等大脑让这些知识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你就会完全掌握到这些知识了。
这种学习,会让你学的更加有效,也更加牢固。
最后
除了这三大范畴之外,其实还有一样,就是你要学会怎么样融入一个新的社交圈子里。
你可以选择独处,但假如需要你进去一个圈子里时,你一定要敢于融入和懂得怎么去融入其中,建立好互动关系。
人是社交性动物,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克莱克·沃尔顿和杰夫·科恩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归属感的实验。
实验结果得出,被孤立的测试人员,信心和学习能力会明显下降。相反,当测试人员获得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聪明。
一个人社会认知的高低,会影响到他的社交关系。
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思考,这种能力对于融入圈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提升社交认知,学会与人打交道是人生的必须。而提高这种能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按照上面那三大范畴去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