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按照家乡风俗,女儿女婿一家来给我们拜年。
吃完午饭,回家前,女儿女婿要把带来的拜年礼品留下。其中,最重要的是“馄饨馍”。
多年以来,在晋南农村,馍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用来宴请宾客,还被赋予形形色色的祝福和寓意,被当作重要礼品。
蒸馍是晋南农村人家过年的大事。过了腊月廿三,各家就安排好时间,亲戚、邻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轮流去各家,互相帮忙揉面蒸馍。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面团,用不了多久就变成千姿百态的馍。中间夹着枣、旁边捏着小花的叫“献爷馍”,用来祭祀祖先;有弧形花纹绕一圈的叫“馄饨馍”,晚辈给长辈送礼时用;把面片卷起来捏成馍,中间用筷子压条小沟,叫“卷子馍”,过年时自己家里日常吃;宴席上的重要角色则是“小圆馍”,俗语叫包子,谁家饭做得好不好,它是关键的评判标准。
蒸年馍人们最重视的就是“馄饨馍”。“馄饨馍”寓意着老人健康长寿,全家人团团圆圆,吉祥如意。所以,在年馍里,“馄饨馍”是最重要的,缺什么都不能缺少“馄饨馍”。
在农村,“馄饨馍”是挣面子的馍,蒸“馄饨馍”是个心灵手巧的活计。每到年关,那些会蒸“馄饨馍”的大娘大嫂可红火了,挨家挨户排队邀请她们捏“馄饨馍”。
“馄饨馍”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要用上等的小麦面粉,发酵、和面都有严格的工序。一个“馄饨馍”,就是一件可供观赏的“艺术品”,大小合适,细腻白亮,造型美丽,花色独特,这才能让人赏心悦目。捏好的“馄饨馍”,放在笼屉里醒发。架起大锅灶,将笼屉依次摞在锅上,炉膛里升起火后,“笼屉山”很快就会蒸出浓浓的麦香味,直冲鼻腔。
“馄饨馍”有大有小。“小馄饨馍”是自家人吃的,一人一个。正月初一祭献祖先的时候,必须先要敬献上“馄饨馍”,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走亲戚拜年的时候,晚辈要给长辈们带上“大馄饨馍”,比如外甥要给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舅母带上“大馄饨馍”。新上门的女婿,春节必须给岳父岳母带一对“大馄饨馍”, 这一对“馄饨馍”不仅要大、要白,还要有独特的花样。到了岳父家,要把“馄饨馍”放在岳父家厅堂里最显眼的地方,让邻居们来观赏评判。
春节拜年,给长辈们带“馄饨馍”礼品,是传统,也是规矩。一个“馄饨馍”,就是晚辈对长辈们的一颗感恩之心;一个“馄饨馍”,便是晚辈们对长辈们的尊崇和祝福。尽管现在物资丰富,年礼各式各样,但家乡人拜年的礼兜里总要有个“馄饨馍”。
一个馍,一份年味,一抹乡愁。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市三晋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