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格究竟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
无论你之前是否有没有学习或者了解过心理学,此时此刻你要记住的就三个!接下来,我们会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帮助你对性格的这三个部分达到深刻理解和灵活辨别的水平。
第一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呢?咱们分享两个场景予以说明。
第一幕,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处在热恋当中的你,浪费了周末跟好基友们一起踢足球、打游戏的宝贵时间,用了五个小时煲了一盅“猪心羊肺大补汤”,然后冒雪赶到女朋友的公司给继续加班的她送去暖暖身子……
在这个时候,作为姐弟恋的你虽然比她的年龄小个十八九岁,但是,你的这些感天动地的行为却是在扮演着如同她的父母的角色——体贴入微的关心和照顾。
第二幕,正是三更半夜,月黑风高。
作为一个芳龄二八、相貌出众、身材火辣的单身女子,你一个人走在回家的深胡同里。隔三差五,暂时还没被倒附近的霉孩子打碎的几盏路灯发出暗黄色的光,更增添了几分异样的感觉……
离家门口还有好一段,突然间,你的眼前闪出一条黑影,一个彪形大汉闪到你眼前,手里拿着一只匕首指向你,暗黄色的灯光被反射出了一道道寒光。大汉用色眯眯的眼睛盯着你,冷笑道:“小妞,一个人走多无聊呀,陪大爷……”
后面的话还没说出口,只听“啊”的一声,大汉已经被你一脚踹出三丈开外,当胸的一脚让他呼吸都疼痛难忍,更不用说想爬起来了,手里的刀子也早已撒手,飞的无影无踪……你站在三丈之外,一边掏手机准备报警,一边感慨地说:“被我踢一脚还能挣扎几下,身体素质比刚才训练的那几个新入伍的特警好多了,可惜入错行了……”
在这个时候,虽然你跟眼前的这个大汉素昧平生,但是你也在扮演着如同他的父母的角色——管教倒霉孩子!
正如前面情景当中的两个主角在心理层面所扮演的角色,性格当中的第一部分其实就“父母状态”。
为什么会有“父母状态”这样一个名称呢?它取自于我们性格当中这一部分的来历——“父母状态”是我们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当中从父母、老师、领导等人的身上模仿和习得,并在后来从我们自己身上表现出来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总和。
通俗点说,小时候的我们就像一台摄像机,把我们接触的大人们的各种信息拍摄下来,等到长大之,我们又像一台放映机,在一定的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又会把那些过去录制的别的大人们的信息给放映了出来。
了解了这样一个机制,我们就比较容易解释,为什么诸如“嗜酒如命”、“重男轻女”、“有求必应”、“体贴入微”、“唠唠叨叨”、“暴力倾向”之类,或好或坏的典型性格特征以及社会观念,总是在几代人之间,甚至整个家族、区域或名族之中不停地传递下去。
还有一个典型的情形,就是当孩子小的时候,会特别讨厌父母、长辈身上的一些特点,但是当他们自己为人父母之后,这些特点却都被一五一十的学到手,继续用到自己孩子身上了……
聊完了性格当中的第一部分,接下来说说第二部分。
可能你会突然意识到——是“儿童状态”吧?
太赞了!抢答正确!
讲了一大堆“父母状态”,相信只要是智商水平超过一位数的朋友,就都能对照着前面的内容猜到这部分的名字了!
再试着回答一下,为什么性格的这部分内容被称作“儿童状态”呢?
有没有人举一反三,马上想到是因为一个人性格当中的这一部分是从他的孩子那里习得呢?如果有谁真的这么认为,那么相信那些还没结婚生孩子的人们会考虑把这个人拉出去枪毙五分钟!
但是,话又说回来,枪毙归枪毙,这个理解还是稍微沾点边的。事实上,之所以被称作“儿童状态”,是因为性格当中的这部分内容都是我们在过去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所养成和表现出来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总和在长大之后的重现。
同样通俗点说,就是在小的时候,有一台摄像机专门拍摄那时候的我们的所有的信息,等到长大之后,我们作为一台放映机,在一定的外界环境刺激下,又会把很久以前录制的小时候的我们自己的信息再次放映出来。
为了便于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前面第一幕当中那个比你年长十八九岁的女朋友……
如果在平时,当看到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旁边站着一个三四十岁的女性,你会想到什么呢?
……
你先等等!不是让你往那边想!口味太重了!
虽然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是我只是想告诉你,在平常人眼中,肯定会习惯性的认为是这个岁数更大的女性去照顾年龄比自己小很多的小伙子。
但是,在前面那一幕当中,当比你大十八九岁的她一边喝着你的汤一边跟你撒娇的时候(有点起鸡皮疙瘩……),其实她所在心理层面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来的性格状态)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正在享受大人照顾的小女孩……
接下来再想想第二幕当中那个倒霉到家的彪形大汉。假如他遇到的不是特警队总教官,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国中女生……不对,中学女生,那会发生什么呢?
……
一个人继续想吧……岛国教育片看多了,还是注意身体啊!
言归正传!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这个色胆包天的汉子还是处在一种“父母状态”,具体来说是一种强权、掌控、威胁和施压的状态,但是在被一脚踹飞的一刹那,他就已经进入了一种恐惧、无力、软弱和无奈的“儿童状态”当中了。
对于性格的两个部分做了以上描述,相信你能琢磨出来一点门道了!
第一,每个人的性格都包含着“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两个部分,它们都是源自于过去的经历,其中前者是小时候从大人身上“习得”来的,后者是小时候的自己“养成”的。
第二,性格当中的这两部分内容究竟会表现出来哪个,既跟自己本身的特点(天生暖男)有关,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面对的人(天生暖男)和所处的环境(大雪纷飞加班日,天生暖男来送汤)。
这其实就对应了我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所强调的从“轻松掌握”性格测试到“继续颠覆”性格测试的观点。
所谓“轻松掌握”,就是指我们能够通过性格测试工具,乃至自己的直接观察就能了解一个人内在不同部分性格的组成比例,这个比例组成在长大成人之后是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的,它决定了我们前面文章当中说到的一个人的基准性格特征。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够对于这个人的典型行为特点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预估。
举例来说,就是一个人如果性格当中“父母状态”更多,那么无论年龄多小,都更容易表现出对别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典型特点,在一个群体或者组织当中更愿意成为带领者;与之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性格当中“儿童状态”更多,那么无论年龄多大,更容易表现出来的是类似于小孩子的调皮捣蛋、活泼好奇,或者沉闷老实、胆小怕事的特点。
所谓“继续颠覆”,是指基于前面对于性格组成比例的准确判断进一步扩展,开始关注和推断不同的外界环境(人、事、物等)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当中的不同部分是如何产生影响和激发的。掌握了这个技术,我们就不仅仅能够大致推断一个人的典型行为会是什么,更加实用的就是能够对于一个人的非典型行为的产生做出准确的解释或者预估,甚至是促成改变。
同样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女性(例如前面的总教官)体内“父母状态”特别高,一旦有异性向她表白的时候,那种一脚踹飞彪形大汉的行为马上被激发出来了(向女生表白之后被当场痛骂的男同胞们请举手!),那就有可能导致所有追求她的异性都七死八伤了,其他爱慕者也出于对自己生命的负责选择放弃了。
如果仅仅是性格分析的层面,相信这位总教官这辈子没有嫁出去的机会了。但是,如果哪位追求者从“继续颠覆”的层面着手,就会去努力寻找能够激发这位总教官体内所剩无几的“儿童状态”的可能。直到他偶然得知总教官对于哆啦A梦毫无抵抗力,才从把自己的手机铃音改成哆啦A梦主题曲开始,到自己的办公用品、衣服、汽车上面都布满了“蓝胖子”……
等总教官被慢慢吸引过来,从她的眼神、语音、表情和动作上都能觉察到“父母状态”的霸气已经被“儿童状态”的好奇和惊喜取而代之的时候,他依然很平静(装逼)的从抽屉里拿出一款全球限量版哆啦A梦公仔递给总教官,说:“看看我新淘到的宝贝!……我准备把它摆在我的……呃……摆在哪里好呢?……”
再后来……就没必要说了……只要他足够有耐心,不至于轻举妄动,能不能追上总教官有待剧情更新(后面的文章会分享更加系统和细致的方法技巧),至少看在哆啦A梦的份上,他是绝对不至于被打残了。
聊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搞清楚一个人的性格究竟是不是由原生家庭塑造了吧!
“父母状态”是从小时候的大人那里习得的,“儿童状态”是在小时候大人的影响下养成的,要是说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性格没有塑造作用,那真是瞪着两眼说瞎话了!
既然如此,是不是意味着自己的性格如果出现了所谓的“问题”,就可以找自己家大人兴师问罪呢?从理论上来讲,你这么做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就是真的敢当一个不肖子孙,把老家的祖坟给刨了,对于当下让你“不满意”的性格也是于事无补的。
幸运的是,文章最开始讲到的性格当中的三个部分,咱们只说了两个。
剩下的那一部分,恰恰不受过去的原生家庭影响,并且能够对性格的另外两部分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重要作用。至于性格当中的这个部分是什么,现在先卖个关子,请用自己的“父母状态”管住“儿童状态”里的好奇心,耐下性子等待下一篇文章公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