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详细信息

花费大量时间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2020-04-07 16:05 子衿 

很多事情,本没有意义,活着的人们,赋予了它意义


不定期更新,我又来了




 
1




记忆中第一出现课外书的影子,是在小学二三年级,那是一本红色封面的作文书书,花了不到5块钱。

启蒙书应该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小王子》,那时候看不懂很多隐喻,单纯的被书中的世界所吸引。

等上了初中,开始接触网络小说,学会了在网上找电子图书资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一直怀疑眼睛的近视,和那时候的疯狂脱不了关系。

高中开始看小说绘《哑舍》、《龙族》成了每期必追,也看一些青春文学《夏至未至》、《最美的时光》。

那时候还不知道斜杠青年这个词,却因为一些书,渴望朝九晚五,又想要浪迹天涯。

学校附近的一家书店,成了每次逛街的的必去,靠窗的位置,几张桌子,几个隔断,窗外是车水马龙,桌上是岁月静好。

喜欢写一些东西,从最早的日记,到现在的公众号。




2



上了大学,开始认真的读一些书,甚至可以说,整个大学,被两本书深深的影响。


一本是《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另一本《对伪心理学说不》。


前者,让我第一次认真的思考,考研的价值和自己的未来;后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但是,这是读书本身带来的么?


不全是,读书只是一种手段,书籍背后的思考,更加的重要。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同一本书,收获和体验,可能完全不同。



3



如果说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大概是,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再单一,开始了解一些事件发展的规律。


我还记得,第一次知道「可证伪性」时,对世界观的重塑,后来通过其他渠道,知道这个概念不是那么坚不可摧,可带来的震撼,没有丝毫减少。


那种打破以往认知的破碎感,就像夏天打完篮球,又热又渴的时候,来上一杯冰可乐。


当然,看书的体验,并不是持续的拓展认知边界,偶尔也会经历一些折磨。


不同的书,互相矛盾的观点,自己和自己的撕扯。


发现这个世界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准则,那些坚信不疑的东西,碎了满地。


没有信仰,找不到波涛汹涌中,稳定自身的坐标,开始对道德,对正义,产生怀疑。


特别是人文领域的书籍,这种矛盾更加突出,用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就是光明的前途与道路的曲折。


那些问题,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却不妨碍持续的追问和探索。



4



我看网络小说很多,习惯了快餐化和高刺激,在看一些严肃文学或者通识类书籍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吃力。


经常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我的解决办法是,不要把读书当成一件特别崇高的事情。


我们不需要虔诚的沐浴焚香才能打开前人智慧的结晶,想看的时候,翻开一本书,接着上次停下的地方,继续看下去。


有些事,做,总比不做好


如果实在看不下去,放弃一棵树,不要放弃整片森林。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好书,如果让我推荐,我也会强烈推荐,可是我自己,至今,还没有看完。



5



关于做笔记这种事,见仁见智,我很少做读书笔记,遇到比较喜欢和重要的,会整理思维导图。


不用神话读书的作用,读书只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之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书不如看视频轻松和有趣。


只是相对而言,文字这种最早记录信息的形式,很多情况下,会比较高效。


也不提倡单纯的追求效率,不要把一件快乐的事情,变成任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