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阵子,曾被一个综艺节目刷屏。
一个女孩被狂夸 50 天之后,外貌堪比整容:
50 天前:
50 天后:
有人说,是因为这个女孩子自信了,所以笑起来更好看;也有人说,因为她敢于打扮自己了,所以看起来更美……
从这些评价来看,人们似乎认为这种改变只是 “看上去” 的状态变好了而已,而不是真的容貌改变。
也就是说,关于 “心理的变化可以带动生理的变化” 这件事,很多人还是信心不足。
少女自己在看这个节目时,我想到了心理学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实验:
1979 年,波士顿郊区的一处度假村被改造成了一个 “时空胶囊”,这里的一切都参照20年前的样子布置,让人仿佛回到了 1959 年。
一位心理学教授和她的学生们,即将在这里开展一个实验。
被试是 16 位 75 到 80 岁的老年人,他们的样子,大概就是你能想到的七八十岁老爷爷老奶奶的样子,老态龙钟,步履蹒跚。
在实验开始前一周,这些老人都做了相应的测试,包括身体和智力等各方面的指标。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了 2 个组当中,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是控制组。
实验开始那天,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坐上大巴士前往度假村,但是两组老人接受的待遇完全不同:
实验组老人们所在的那辆巴士,播放的是 1959 年的广播节目,老人们被告知:“从这一刻开始,时光倒流到了 20 年前。”
也就是接下来的一切 “旧时光”,都是现在进行时。
研究者鼓励老人们尽量“假装”自己是 20 年前身强力壮的样子,下车时,不要人扶着;下车后自己拿行李到屋里。
房间的书架上,报纸和杂志都是 1959 年某一周的刊物;墙上挂的照片,都是20年前的老照片。
控制组的老人们也坐上了巴士前往度假村,但是他们在车上听的是当前的广播节目;
度假村的房间里,虽然也摆了很多年代久远的刊物,但是时间跨度更大,并不是局限在 1959 年的那一周。
墙上虽然也有老照片,但是也有不少现在的照片。
控制组的老人们被要求努力回忆 20 年前的生活,但是用的是过去时态,他们的当下还是 1979 年
度假村的公共大厅里,摆了很多老式物件,收音机正在放的是 50 年代的歌曲,复古的黑白电视播放的是 50 年代的电影和情景剧。
总之,一切就好像回到了 20 年前。
只是对实验组的8个人来说,必须用现在时来描述这一切;而对控制组的老人来说,他们是在怀旧、回忆过去。
一个星期过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跟实验前的测试数据相比,老人们的听力、握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也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 3 磅(大约 2.72 斤);步态、体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并且从实验的第二天开始,老人们就已经开始主动摆放和清理碗碟,不再依赖服务人员。
以上这些变化,两个组的老人基本一样。
也有一些指标,两个组出现了显著差异:
实验组(生活在 1959 年)的老人的关节更加灵活,手脚也更加敏捷;坐高、体重、肩宽等指标的增加幅度都比控制组高;并且,智力测试的得分也比控制组更高。
他们中甚至有些人打起了橄榄球,家人见到他们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如果说那个被狂夸的女孩子,只不过是综艺节目上呈现的 “状态” 而已,那么这个时光倒流的实验则用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
心理的改变真的可以带来生理的改变。
体力和容颜逆生长,都是可能的。
-02-
实验背后的 “可能心理学”
这个实验的研究者名叫埃伦·兰格(Ellen J. Langer),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一生获奖无数。
她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定者之一,但她更喜欢把自己的研究称为 “可能心理学”。
她说: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是一个普遍规律,而我想寻找每个人身上的可能性。
比如普遍规律告诉我们,老年人到了七八十岁肯定就是一个衰老的状态,走路慢、视力下降,公园散散步还可以,打篮球就不可能了。
但是兰格教授会问你:“为什么不可能?”
普遍规律还会告诉人们,女人一奔三,皮肤就会急速衰老,眼纹就会增加,很难再回到青春美貌。
兰格肯定会给你一个白眼:“我偏不信。”
她的故事跟她的研究,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倒时钟》Counter Clockwise (2011)(虽然少女我至今没找得到资源)。
这个实验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不少质疑,很多人对这些数据表示怀疑。
为了证实兰格的实验是可以复制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重做了一次她的实验,邀请 6 名英国明星重返 1970 年的当红时期。
除了环境的设计回到那个时期,BBC 还让他们重温了一些生命中的重要时刻,例如重返大剧院进行演出等。
仅仅两天,他们的记忆力、体力、精力、智力都有了明显进步。
惊人的结果让兰格的研究再一次进入人们视野。
-03-
生活中的司空见惯有多可怕?
说到兰格的可能心理学,不得不提到一个词 —— 专念。
如果说兰格的研究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什么,我认为就是这个概念了。
什么是专念呢?简单说来,就是让思维打破常规,寻找新的可能。
要明白专念,我们得先认识一下它的反义词 —— 潜念,意思是司空见惯,不假思索。
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用潜念生活的。
比如今天早上我出门来上班,我们家住13层,平常这个点很少有人跟我共搭电梯,所以一般都是直接下到1层,我习惯了电梯开门我就下。
今天也一样,电梯门一开我就下了。
走了出来才发现,咦,这不是一楼。转身电梯已经关上了……
大概这种场景我们都不陌生,搭电梯时我们的大脑就是用潜念工作的,不假思索,司空见惯。
类似的潜念,也往往会发生在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上。
比如我的一个师姐,她生孩子之前特别会打扮,各种裙子穿起来都超美,但是今年生了娃,就变成了一个不化妆不打扮的妈妈,常常穿着睡衣就出门溜娃。
她说:“都当妈妈了,还那么爱美干嘛?”
还有我的外婆,她 80 岁的时候身体还挺硬朗,但是每次我邀请她出去玩,她总会说:“都一把年纪了,还能去哪玩?”
而最近我闺蜜的外公,刷新了我对此的认识,她外公已经 85 了,跟着她从广东跑到北京来旅游,老人家虽然每天只能出门玩 2 小时,但也玩得挺开心。
所以,这些潜念常常限制了我们的生活:
到了 25,就该嫁人了;
30 就该生孩子了;
40 就人老珠黄了
……
70 就走不动了
而事实真的是如此,不能改变吗?
兰格一直提倡的专念,就是告诉我们,要打破所谓的经验,去创造新的规则。
你完全可以做一个每天化妆打扮美美的妈妈,你也可以是一个身强力壮到处浪的老顽童。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 “时光倒流” 的实验,为什么这些老年人能够在一个星期内发生这样大的改变。
原因就是这个实验给了老人们运用专念的环境,原本以为已经老了、做不到的很多事情,当你把自己当成20年前的样子时,竟然就做到了。
这正是所谓的 “可能心理学”—— 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创造了新的规律。
-04-
专念的好处
兰格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来阐明专念的好处,我特别想分享其中的两点:
1. 专念会提升一个人的创造力
兰格教授在研究了专念之后,开始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是绘画。
她从小没有接触过绘画,没有半点基础。
当她决心学习绘画时,已经接近晚年了。
但是她学得非常起劲,每天花很多时间练习,作品越来越多。
后来,她很多的书籍封面用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她的作品甚至得到了著名美术家的赞赏,表示不可思议,这不像是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老人能做到的。
下面这本书的封面就是兰格的画:
看到兰格教授的画,我倍感惭愧。
因为我刚刚被电脑的一个程序给气懵了,而我每次遇到电脑问题,第一时间就是找时差大叔求助,因为我心里觉得:作为一个技术白痴,我学不会的。
现在看来,我应该打破这种认识了。
谁说文艺女青年不能懂电脑程序的??我就偏要试试。
(时差大叔正在用眼神告诉我:“期待你的进步” )
2. 会让你的生活更加开心和满足
当你在生活中去发现一个新的可能性时,你会发现自身的价值被大大拓展。
比如你原本以为你这种五音不全的人不可能学会某种乐器,结果你尝试之后发现自己竟然可以 hold 住。
又或者你终于走出了舒适圈,下决心辞职了。
少女身边一个好朋友就是如此,他在一个单位工作了 4 年,每天重复一样的工作,他觉得百无聊赖,一点兴趣都没有。
但是之前他会觉得,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份 “稳定、高收入” 的好工作,一旦辞职了肯定找不到更好的。
他自己的思维定势就是:我喜欢的工作,肯定都看不上我;现在的,已经不错了。
但是最近他终于终于下定决心辞职了,没想到很快就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虽然没有之前的稳定,但是干的活都是自己喜欢的,生活真的开心多了。
-05-
写在最后
想知道你的生活是否被潜念控制着,我们可以来回答 2 个问题:
1. 收到马路上的传单,你通常的做法是什么?
A.接过后下一秒扔进垃圾桶
B.瞄一眼标题,然后下一秒扔进垃圾桶
C.仔细看看传单上的内容,说不定是自己感兴趣的
2. 去参加一个聚会,你发现其他女孩子都穿着裙子,而且是类似礼服的裙子,而自己穿着一条牛仔裤,你会有什么反映?(如果你是男生,就当其他男的都穿着西装)
A.完了,我看起来一定巨丑,没脸待下去了,走吧
B.继续留下来参加,但是全程不安,觉得自己很另类
C.真好,我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
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 2 个层面的专念水平。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对新鲜事物的态度。
面对新事物,有些人敢于尝试,并且总能很快 get 新技能;有些人仅仅停留在旁观者的角色,不会深入了解;还有一些人会自动屏蔽新事物,凭经验认为“没啥用” 。
你对于新事物做出什么反应,与专念有关。
第二个问题则关于我们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依靠潜念的人,往往会根据周围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封闭的认识;而专念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多元化,更开放,也更能够接受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好了,故事讲到这。
希望我们的生活都能多一点专念、多一点新鲜、多很多精彩。
最后,少女送给大家一句话:
少说 “不可能”;多问 “为什么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