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详细信息

文化的自恋:现代人自我拯救的必要手段
2018-08-15 14:22   壹心理

1.


经常出现在咨询议题中,十次占了超过五次的,就是感情问题。


忘不了前任的爱情,夫妻失和的伴侣关系,以及缺乏爱与关怀的家庭创伤等等。感情就像每个人都需要,却又带著强烈副作用的药物,对某些人来说,不吃会死,吃了会难受。


哲学家海德格说人是「向死存有」,田力克承认这一点,但他也相信人是「向死而生」。


从向死而生的道理,对于死亡和消逝,或许能减去一些绝望的预感。尽管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没有绝望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对乐观主义者而言,哪怕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经济大萧条,他也能因为捡到半截保存完好的香烟,抬头感谢上帝。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把悲观当成疾病,把乐观当成美德?


这种分类,恰巧说明一个影响人类深远的观念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存在心理治疗,和许多人文心理学的学者所强调的,「许多疾病是被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人天生的具有这种疾病。


比如说,在1970年之前,同性恋被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后来这个「疾病」被取消了。


每次再版,手册都会删除一些疾病,又新增一些疾病。


因此,存在心理治疗创始人罗洛‧梅把疾病称为是「文化的疾病」。

 


2.


文化是既是人造的,又不是人造的。


就像荣格说的「集体无意识」,文化是在我们骨子里的了。当我们在挑选衣服的时候,下意识的知道穿什么得体。这时,我们的血液中就饱含文化的元素。


文化会逼迫我们去遗忘真正的自己,这种遗忘是一种最直接而深刻的压迫。直接到什么地步?直接到你被压迫了,你还以为是自己有问题,是自己病了,所以才会觉得不舒服。


每个人都在社会里,也在社会压力之中。文化就像空气,无论有没有受到污染,你除了戴上口罩,或是买台空气净化器,终归你还是得呼吸这些空气。


我们通过一些方式寻求解脱或超越,在文化里头都是无能的。文化的目的就是阉割一个人的独特性,除非这个人愿意摒住呼吸。


当我们表达对某个文化的厌恶,我们就在制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有趣的是,人往往厌恶自己。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进入今天的主题:「什么是自恋?」

 

越是自恋的人,他对自己的厌恶越深,以致于他必须告诉自己,自己是多么的好,目中无人。


自恋的人看不清自己,他看见的是自己的幻象。所以自恋者,他并不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实际上他是听不进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当他的大脑告诉他:「你得保持冷静,接受自己的挫败。」


自恋者会把大脑的声音屏蔽,这是咨询中能否让一个自恋者走出来,很重要的切入点。


要帮助自恋者看见自己的自恋,看见他们屏蔽掉的自我发声。对他们的自恋加以抗拒,并没有帮助,因为当你这么做,你也在他摒除的范围之内。


相反地,我们要对他们的自恋给予认同,并且是他们生命中前所未有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欺骗他们,而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同这个自恋的主体。


自恋的主体并不是真的看不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是大脑拒绝接受眼睛所看见的,心所感受到的真实。


咨询师要成为他们的眼睛,以及他们的大脑,但这双眼睛和大脑之间的连结没有中断。


哲学家培根发现,人在认知上的错误有两种,一种是「幻觉」,一种是「错觉」。


两者的区别能够解释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处于病态。


幻觉,指的是一个人把幻想当成真实。


明明一个人眼前没有苹果,他却看到苹果;明明眼前有苹果,他却看不到苹果。


错觉,指的是一个人把误会当成真实。


比如一个人眼前放了一颗苹果,他却看成梨子。

 

3.


轻微自恋者,他们大多对于自己有许多错觉,他们把自己的悲伤解释成快乐,把他人的批评解读为称赞。


重度自恋者,他们活在幻觉之中,就算没有情绪,他们也能变出需要的情绪。当他们需要称赞,即使没有人为他们鼓掌,他们也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会赞同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恋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天生的,就像基因。


自恋的特征是,一个人会不断的为了满足自己而重蹈覆辙。


但一般人经过教育、生活经验带来的反思,他会成长,用理性和道德感降低自恋的干扰。也就是降低重复满足自己所消耗的力气,把更多力气拿来创造。


比如一个人想要走进家庭,他得拿力气去社交,去认识人,去达成某些结婚的条件。


一个自恋的人他把力气都用在自己身上,想像某某人深爱自己。在幻想的境地里,即使被拒绝也能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对方的拒绝其实是一种爱。


所以有种心理疾病叫「爱情狂」,当爱情狂爱上一个人,即使没和对方说过半句话,他也能在内心幻想两人各种相爱的场景。


然而,正如疾病是被定义的,是被人赋予的。当我们说极度自恋是一种病,我们就是在践行对文化的某种认知。我们认为极度自恋是不好的,我们认为活在幻想中是有毛病的。


有个童话故事就是在诉说心理疾病的文化性,就是「国王的新衣」。


国王被裁缝欺骗,裁缝明明没有做出衣服,却说「这件衣服只有有智慧的人才看得到」。


国王认为自己是个有智慧的人,所以即使他看不到衣服,他也说自己看到,还「穿」在身上给大家看。


其他人为了显现自己也是有智慧的人,同时为了奉承国王,或者害怕被国王惩罚,于是也谎称自己看得见国王身上的衣服,甚至去称赞国王身上的衣服有多精致好看。


大家是傻子吗?大家眼睛有问题吗?


没有,但大家都处在某种疯狂状态,可是当多数人把疯狂说成是「对的」、「好的」,这份疯狂就成了正常的,而不是有病的。


反过来,当多数人认为人的某种状态是不正常的、病态的,一种心理疾病就产生了。

 


4.


这意味什么呢?


意味著某些精神分析师对自恋的设想,把自恋归咎于一个人自身,等于把自恋想的太简单了。


有些自恋的来源,并非来自自身,而是来自文化,来自外界带来的压力。


这个世界鼓励一个人屈从于旁人的价值观,服从特定的文化,比如听从父母的命令、满足领导的权力、情人的要求等……当一个人这么做,他会得到赞赏,当他过份相信自己的快乐必须来自他人的赞赏,他就被动的建立起一种被喂食的自恋。


「他喜欢满足他人的感觉,爱上这种感觉,并深深以为必须不断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让自己快乐。」


这就是文化的自恋,当一个人和这种文化的自恋融合在一起,满足他人就等于满足自己。这种镜射的模式,在精神分析家拉康看来,正是一个人痛苦的来源。


进而要打破文化的自恋,幻想与错觉就成为一种抵御的方式。


回头来说,在幻想与错觉中,反而一个人有机会成为他自己。即使无法成为自己,至少他能摆脱文化环境带来的束缚,逃脱大人的教条、领导的勒索、社会的固有价值。


所以幻想跟错觉真的是一种「病」吗?


许多咨询之所以无效,就在于当咨询师预设来谈者的状态是一种病,他就总想著去「医治」。但咨询师本身可能就是屈从于社会,通过根深蒂固的文化自恋在生活的人。


这样的咨询师,他对来谈者进行的治疗,贴近不了来谈者的内心,而是不断把他往外在世界拖过去。也就是说,这种治疗,咨询师在满足他自身的自恋,他觉得自己在「拯救」来谈者。


实际上,来谈者不需要被自恋的咨询师拯救,他只是需要看见生活的真相,拥抱真实的自我。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国王的新衣!」并且告知众人:「你们没穿衣服,你们知道吗!」


所以我建议来谈者要勇敢,勇敢的冲撞你的咨询师,去打破他的自恋。


当你打破咨询师文化的自恋,或者看见咨询师固守他文化的自恋,你能够更好的觉察自我,觉察我如何逐步产生某种幻觉和错觉。


如果一个咨询师把自己放在超我的位置,放在一个道德崇高的位置,那么他更像一位老师,而不是一位心灵摆渡人。摆渡人总是要到对岸,去「接引」来谈者,否则他和来谈者之间永远隔著一道江,一条河。


5.


自恋不是一种病,自恋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天性。


自我保护由环境激起,这个环境又可称为文化。


所谓文化,就是他人塑造的道德体系。


道德体系总是喜欢明辨对错,可是一个人的真我无关对错,只会朝向「整合」或「分裂」。


和自恋联系的幻觉或错觉,是我们自我整合的愿望受阻时,必要的一种心理分裂。通过分裂,我们得以和他人之间挖出一条护城河,保护真我的内核不受侵犯。


我们通过自恋维护自己心灵的边界,在创伤的边缘寻求复原的可能。


现在有越来越多人选择一个人过,就是一种通过分裂的护城河,保护自我的手段。


社会的压力如此之大,无数媒体和人们诉说该怎么活。但这些话都是广告文宣,写这些文章的人自己恐怕也做不到。


总有人要戳破国王的新衣,但当社会的力量大到无法戳破。那么我们就只好通过自我欺骗的幻觉和错觉,寻求救赎。


比如一个人在家打游戏、看A片、追星……林林总总事物带来的快乐,尽管我们和屏幕里的对象毫无瓜葛,我们无法像游戏主角一样死了又复活。但总比现在赖活的状态好。


自恋的人不是傻子,他们很正常,只是更愿意选择一个人沉默。


但谁来处理,又该如何处理这个社会、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压迫呢?


想来想去,群众自己幻想,搞点错觉当药吃,还是最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不是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