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详细信息

艾滋病恐惧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概述
2017-10-20 17:31   壹心理

艾滋病恐惧症的患者,他们大多在"高危"性行为之后身体有了患病征兆,最初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促使他们反复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却一再呈现阴性,但这并没有让他们轻松起来,他们坚信自己患上了一种类似艾滋病的疾病,或者就是艾滋病,继而内心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中无法自拔,"医生也无法找到他们的病因"对于这些患者的病症,医生和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恐艾症"


恐艾症症状在心理学意义上会出现两种明显症状:疑病症及强迫性思维。下面笔者将就这两种症状的详细资料整理如下。



 一、疑病症


 “疑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指把健康人常有的感觉当成病态的异常现象,或对微不足道的症状过分夸大,相信自己患了某些并不存在的疾病,反复进行医学检查,终日焦虑紧张和不安。这种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影响了个体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严重时可导致个体自杀。


在疑病素质的基础上,患者极易把注意于一些“症状”上,注意力越集中,感觉就越敏锐,随着感觉的敏锐,注意力更加固定在这些症状上。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产生植物神经系统的失调。而事实上很有可能这些症状只是一些属于正常心理范畴的感觉,或是偶然发生的不适感。这样一种感觉和注意交互增强而产生的感觉过敏现象,叫做精神交互作用。人的精神上也存在着如肌肉上存在的拮抗作用,即当我们产生某一观念或情感时,立刻出现了与之相反的观念情感。例如,某人在公众场合说话会感到紧张,但他同时又产生了“紧张是不对的”的念头。这种情况在普通人身上也常常出现,但是往往转瞬即逝,但这种普通现象在神经质症患者那里就变成了一种抗拒,产生了他们思想上的犹豫不决。


解决办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的核心治疗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森田依据人的意志能否控制,将与人有关的事物分为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两类。“顺其自然”与“为所当为”两个原则即是分别针对这两类事物提出的。森田疗法认为:对于负面情绪,你用多大的抵抗力想排除它,它就会以相同的反抗力顽强地表现自己。并且控制情绪的中枢并不在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系统,而主要是由大脑的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协调控制的,所以单纯依靠主观意志企图直接抵抗和消除负面情绪是难以奏效的。针对于人们的意志无法控制的事物,让患者学习顺应的态度,不去强迫自己控制;而对于可以控制的事物,就应当本着生的欲望,带着症状去努力行动。


(一)“顺其自然”原则神经症患者面对自己的症状往往采用的应对方式是想要摆脱症状,越是想摆脱,就越是加深了内心的冲突,产生更多的痛苦体验。顺其自然,面对症状只有认知上的理解是不够的,还要有真切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感受越加强。听之任之,不予理睬,感受反而自然消退。


(二)“为所当为”原则有些人将“顺其自然”理解为消极忍受,听之任之,无所作为。显然,这是对森田疗法的一种误解,因为,森田疗法还有其第二个原则,为所当为,即在接受症状的同时,发挥“生的欲望”,积极行动,带着症状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许多神经质症患者认为只有摆脱了症状才能行动,因而在思想中不断地矛盾斗争,希望凭借意志努力来摆脱症状。但这样的努力却往往无效,还使得患者陷入到更深的痛苦的恶性循环当中。事实上,唯有行动才是转移注意的最佳途径。



二、强迫性思维及强迫性症状


强迫思维是指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与正常情况下的持续想法相比,强迫思维总是痛苦的不受欢迎的,强迫闯入意识的;源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外界情境;很难被个体控制,其特征是思维的穷思竭虑以及强迫与反强迫并存,并且个体有自知能力。


强迫症的原因


(一)遗传原因


有关强迫症的研究表明,强迫症和强迫性人格的形成同遗传都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中有患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其直系亲属患强迫症或是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正常的普通家庭。从患者父亲对自己要求严格和完美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对自己过分克制等特点可以推断,其父亲有强迫性人格障碍倾向,患者的症状可能同遗传有关。


(二)强迫行为的家庭原因:


父母越多对子女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子女在工一是否和干扰两项总分会越高,出现强迫现象的几率就越高,严重程度也会越高。这样情况的出现,可能与父母的高压策略多,过多干涉子女有关,而子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会形成比较高的自我要求,形成小心谨慎,不自信,胆小怕事的做事风格,从而出现相关的现象。

 


治疗强迫症及强迫思维的方法:


(一)  暴露法


暴露会使病人感到很痛苦.但当病人对治疗有信心时.能忍受较高程度的痛苦。咨询师对病人的痛苦表示深切的关注和理解有助于建立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医患关系。咨询师可对暴露作这样的说明:“一般来说,在你开始暴露时会产生一定的焦虑。人们常认为焦虑会持续下去并逐渐加重而无法忍受。但经过这一阶段治疗你会发现,焦虑不会增加到无法忍受的程度并比你估计的更快减退。持续时间一般是半小时到一小时。在你经过23次暴露后,不舒服和痛苦感会逐渐减轻。”


有时在来访者去完成指定的任务之前.咨询师可先做示范。假如来访者暴露于所害怕的刺激的程度比要求来访做的更多,病人的顺从性会增加。比如,有个来访因害怕洗发剂会致热而反复洗手。咨询师可先介绍了暴露的方法,然而在自己手上和脸上抹了大量洗发剂.再要求来访在手上抹一点并同意三小时内不洗手,同时评定病人所产生的不适感和洗手冲动的程度和次数。在全谈期问.病人发现焦虑程育在减轻.强追洗手的冲动也逐渐减退了。


(二)  习惯性训练


习惯性训练常采用以下一些策略:(1)故意的激发强迫思维;(2)反复写下这些强迫想法;(3)要求病人将强迫想法讲出来,录在磁带上,再反复听录音。例如,一位病人记录了这样的强迫思维:“我可能会伤害我的儿子,可能会用厨房里的刀刺伤他,使他流血而死。”可重复录下病人陈述的这段插入性思维,持续30秒。再要求病人集中注意倾听这个录音带,不允许有任何中和的想法。10,每听一遍后,按0~100分来评定焦虑和不舒服感的程度。听完磁带,再进行讨论,观察是否有中和以及回避的想法。要求病人用磁带练习至少每天二次,每次一小时,直到焦虑程度比最重时下降50%一旦病人能在听当音后不出现中和想法并仅有轻度焦虑,就可换上新的强迫思维来重复这个程序。一旦病人习惯了一至二种。


(三)  想法停止


 “想法停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策略来消除强迫思维缩短它的持续过程,从而可增强病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痛苦。正如认知行为模式所描述的,强迫思维由于中和及回避而持续下去。想法停止能有效的消除中和与回避。开始时,治疗者和病人一起列出四条强迫思维以及一些激发强迫思维的情境。另外再列出四项有关的轻松愉快的想法或情境。治疗者随后对病人说:“我希望你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让自己放松。


我将对你描述一种激发性情境,然后再描述你列出的一种强迫思维。一旦你头脑中出现一种强迫想法时,请马上举起手。现在开始。”咨询师然后描述一种典型的能激发强迫思维的情境,必要时继续描述一种强迫想法。一旦来访者举起手,治疗者就大声喊:“停!”此时,来访者会说,强迫想法确实消除了。接着,治疗者还要指导病人将想法转换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鼓励来访者尽可能的对这种愉快情境的细节进行想像,当来访者在脑海中对此情境有了一个清晰的画面时,要病人再举起手。此时让来访者对强迫思维所产生的焦虑和不愉快感进行评定。通过反复训练,病人能自己应用这种技巧。当他头脑中产生强迫思维时,可以自己默念“停!”并将想法转到轻松愉快的意像上来。随着来访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强迫思维就会变得不那么痛苦和强烈,直到病人对它们不再引起注意。


(四)心理动力法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有特定无意识冲突的个体更容易患强迫症,强迫思维是为了防御更加无法让人接受的想法,强迫思维能够维持是因为能成功地抵抗焦虑。只有让个体意识到无意识的冲突,才能消除强迫思维。霍妮指出,因为基本焦虑而引发的自我疏离是神经症发展最初也是一贯的神经症驱力。基本冲突得不到解决必然产生基本焦虑,从而导致自我疏离,使得行为和情感具有强迫性。不安全感与神经症的关系密切,可能是神经症患者的一个本质症状。强迫症患者的不安全感体现在生存、人际交往、爱与被爱、自我成就四个方面,应从中选择其一作为患者努力减轻和消除症状、重塑安全感的手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