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详细信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慈母多败儿”?
2016-07-05 10:15 冯嘉安  壹心理

导语:拥有“巨婴心理”的人长大以后,处理人际关系时会保持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要掌控人际关系的所有方面。

《国王的新装》里面,有个不懂世故的孩子,把人所共知却视而不见的事实一语道破。在童话的语境里面,当中的人们也许会把这孩子视为“巨婴”,不懂得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

但是,在谈起这个故事时,向日葵心理机构创办人、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却说,这个孩子才不是“巨婴”,他只不过把拥有其它人没有的勇气罢了,反倒那个国王是“巨婴”,因为他认为全世界都不敢骗他,没有人敢说他的“衣服”不好看。

胡慎之表示:“只有那些拥有‘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两种特征的成年人,才能称作有‘巨婴心理。”

QQ截图20160623174145.jpg

“巨婴”不能接受质疑的,否则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预期的对待,否则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否则内心会破碎。

苏格兰小说家詹姆斯·巴利笔下有一位叫彼得·潘的男孩,他永远不会长大,也永远不回家。他老是在飞来飞去,把一代代孩子带离家庭,飞到“梦幻岛”去享受童年的欢乐。后来心理学家借用了彼得·潘的形象,定义那些内心长不大、依赖他人、不敢承担责任、一生碌碌无为的人,称这些人患了“彼得·潘综合征”。

胡慎之说:“‘巨婴心理’跟‘彼得·潘综合征’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划等号。‘彼得·潘综合征’患者往往像个4、5岁的孩子。而‘巨婴’的心理状态比‘彼得·潘综合症’更小,指大人里面有婴儿的心态。”有“巨婴心理”的人,比有“彼得·潘综合征”面临的境况更糟糕。

“巨婴心理”有两个重要的特质,一是“全能自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二是“偏执分裂”,他们满足于自己的想象世界,脱离现实。胡慎之说:“有‘巨婴心理’的人一方面内心很牢固,另一方面却很脆弱。内心的牢固是为了保护其脆弱,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质疑,一旦受到质疑就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内心就会破碎。”

一般人在婴儿时期都会有“全能自恋”的心理,但通常会在青春期以前被修复。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会经历“哀伤期”。对于异性父母,会有一种性的焦虑,对于同性父母,会有想超越的愿望,因而他们觉得自己到了远离父母的年龄。同时,又觉得还是有亲近父母的愿望,于是孩子对父母会有一种愧疚感。。“成为自己”与“需要照顾”之间形成一种紧张,于是青春期的孩子总有淡淡的忧伤,婴儿期那种“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就会被打破。

胡慎之指出:“5岁以下的孩子会相信童话,里面的科幻、魔法所带来无所不能的超能力他们都会信以为真。但是到了长大以后,虽然还会看童话,但他们已经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虚构的。而有‘巨婴心理’的人,对自己‘无所不能’的认知留在了婴儿期。他们长大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依然保持‘全能自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要掌控人际关系的所有方面。”

rawpixel150608135.jpg

QQ截图20160623174145.jpg

“慈母多败儿”,“巨婴妈妈”通常会养出“巨婴二代”

现实中,人们往往嘲笑哪些已婚却依然像个孩子一样,把妻子当作母亲的男人,称他们作“巨婴”也不为过。如果是相反的情形,如果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给一个慈父一般的丈夫,要丈夫像宠爱公主一般宠爱她,却往往视作正常,女人天生就是要被宠爱的,她们不会被贴上“巨婴”的标签。

胡慎之认为,这样理解“巨婴心理”就肤浅了。我们不能把那些自理能力、交际能力都比较差的人,一概称为“巨婴”,关键还是要看他们是否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有很强烈的控制欲望、内心极其脆弱。无论男女,都有可能出现“巨婴心理”。所谓“王子病”“公主病”,不过是“彼得·潘综合征”在不同性别的体现,他们还没有到达“巨婴心理”的程度。

如果一个家庭女多男少、重男轻女,那个唯一的男丁就有机会产生“巨婴心理”。到了计划生育以后,女孩也会成为家里唯一的掌上明珠,女孩长大后有“巨婴心理”也不足为奇。

“巨婴心理”的产生,跟母亲的关系最大,所谓“慈母多败儿”也是不无道理的。胡慎之指出:“婴儿在1岁以内,特别是6个月以内,母亲是他世界的全部。1岁以后,婴儿会把妈妈分成一半好妈妈,一半坏妈妈,因为他要做好离开妈妈的准备。以前一哭妈妈会满足所有要求,但1岁以后妈妈并不会满足他所有要求。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了,发现这个世界除了妈妈以外还有其它事物。这时他的世界分成了妈妈与非妈妈,非妈妈的事物,可能是玩具或者食物等等,能够替代妈妈带来的满足。有些孩子在这个过渡期特别喜欢抱毛毯,就是寻求一个类似妈妈的替代品,寻求自我满足。”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妈妈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满足婴儿的一切,或者特别焦虑,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对孩子保护得很好,‘非妈妈’不能进入孩子的世界,妈妈没有跟孩子产生一个稍微分离的状态。孩子会觉得还是一哭就有奶吃,‘全能自恋’就是这样形成的。他被妈妈淹没掉,无法找到自己。其实,这个妈妈就是一个‘巨婴’,‘巨婴’往往还是会带出下一代‘巨婴’出来。”

QQ截图20160623174145.jpg

不宜给人乱贴“巨婴”标签,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点,或者有些“儿时未了心愿”在延续而已。

顾城是一个“巨婴”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最后也以悲剧收场。胡慎之认同顾城是“巨婴”的判断,但更指出,不宜把“巨婴心理”的标签贴到很多其他人身上。

例如爱因斯坦会对妻子说:“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钱钟书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的娇生惯养,使得他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

胡慎之说,“我就很难把爱因斯坦和钱钟书归入‘巨婴心理’的行列里面,尽管他们人际关系很差,尽管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他们并不是‘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的人。巨婴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达到预期,他们会抑郁不振。爱因斯坦和钱钟书在做研究的时候并没有因为挫折就放弃了,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点而已。”

“其实像文学作品如《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他更像一个一直处在‘俄底浦斯时期’的少年,一个内心一直处在4、5岁的儿童,但他身上有特别讨人喜欢的地方,也会懂得照顾林黛玉,他也不能算‘巨婴’。《国王的新装》里面那个不懂世故的孩子也不是‘巨婴’,他只不过把拥有其它人没有的勇气罢了,反倒那个国王是‘巨婴’,因为他认为全世界都不敢骗他,没有人敢说他的‘衣服’不好看。”

当下社会也有很多群体,充满童心和孩子气,例如迷恋二次元的成人、玩具控等等。胡慎之把这些群体的内在心理称为“儿时未了心愿的延续”,而非“巨婴心理”。“这种个人的爱好如果没有造成对别人的影响,那也不能算坏事。像一个女人爱撒娇,即使到了40、50岁还是喜欢向老公撒娇,那没问题,但如果见人就喜欢撒娇,那就有问题了。”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