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详细信息

被电视节目娱乐后,科学还剩下什么?
2018-04-03 14:09 LOLA有黑眼圈  果壳网

最近听说文化部长艾德 · 瓦伊泽伊(Ed Vaizey)说要和英国广播电视台(BBC)商讨电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我觉着是时候关注另一个被电视圈排挤的群体——科学家了。

在电视圈的逻辑里,聪明,就演小孩儿;科学,就演动物。我第一次察觉到这一点,是有次看 BBC 《提问时间》(Question Time)的时候。《提问时间》是个政治辩论秀,就是把白痴的政客和一屋子昏头涨脑的观众放一起,看谁的观点更蠢。赢的一方能够让自己的名字昙花一现地成为 Twitter 上被吐槽最多的对象。


科学,不是电视里救场的把戏

2009 年 11 月,黑客从某大学搞到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邮件,无事生非者一拥而上,忙着编造煞有介事的阴谋论,一时间网络谣言四起。BBC 也跟着起哄,将这些愚蠢的网络流言当作时事,大力报道。《提问时间》也不甘寂寞,做了一期节目,请来 3 位政客同讽刺专栏作家梅拉妮 · 菲利普斯(Melanie Phillips)和喜剧演员马库斯 · 布里斯托克(Marcus Brigstocke)组成所谓的专家组。

要说这布里斯托克却是相当聪明,可他终究不是科学家,更别说是具有气候变化专业知识的科学家了。现场见不到科学家的影子,从来就没有过。后来,这个节目组的一个工作人员解释说:他们事先不知道会有跟 “科学” 有关的问题出现。这个借口烂透了——那些把科学当把戏的人一向如此,他们只想着在某些特殊场合将 “科学” 请出来活络下场子,从没想过科学其实是公共对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BC 的科学传媒政策——如果有的话——也大致是这个路数。科学就得乖乖地呆在象牙塔里,不要指望沾染 BBC 制作恢弘的科学节目,更别想着在新闻时段来抖露你那些个 “难以忽视的真相”。真要这样做了,那简直是天理不容!要说电视里女性露得面少,科学家露简直露都露不出来。


避免偏见不等于没有立场

可以说, 所有的政治问题都与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沾边儿。诡异的是,将政策同 “事实” 或者 “证据” 联系起来,却成了当今政治的大忌。    这种忽视,虽未成文,却已然成为英国政策的缺失。公众面前,议员信口雌黄,不受丝毫约束;议会上倒是畏首畏尾,不敢相互拆台。在这方面,民主的议会反倒像是个专制独裁的政府,把检举腐败的人抓起来,揭发出的腐败问题却任由他去。

电视圈也学来这一套。BBC 想避免偏见的动机是值得赞赏的,只是一不小心钻进牛角尖,捧着 “避免偏见就是避免任何评价” 的信条不放。且不论是出于懒惰还是恐惧,反正他们从来没想过,一条政策或许客观上、经验上、科学上是错误的。

在这个诡异的圈子里,几乎每个想法,不管听上去多么愚蠢和不靠谱,都必须一视同仁地、确实无误地传达给公众。圈子里的诸位自有高见,对于 “事实”、“证据”、“科学” 等事情,从漠不关心到公开反对,态度不一。


undefined

BBC 第 4 广播电台《今日》节目的主持人之一,约翰 · 汉弗莱,以说话尖刻和问题刁钻著称 / news.bbc.co.uk

作为 BBC 的旗舰广播节目,《今日》(Today) 的宗旨是挑逗嘉宾进行知识自慰一般的决斗以取悦观众。这样的表演竟也号称严肃节目。去年格雷厄姆 · 莱恩汉(Graham Linehan,爱尔兰编剧兼导演,代表作有《布莱克书店》和《IT 狂人》——编注)就被挑逗了一次。他原本是要谈《老妇杀手》(The Lady Killers)的舞台剧改编,却最终落入陷阱:不怀好意、有时甚至完全不合逻辑的问题枪林弹雨般袭来。

《今日》节目的主持人,约翰 · 汉弗莱(John Humphrys)对亚当 · 卢瑟弗(Adam Rutherford,演化生物学家和《自然》杂志科学作者)招待也好不到哪里去。从汉弗莱嘴里蹦出来的问题不是个人攻击,就是寻衅滋事;即便合理的内容也变成咄咄逼人的利剑。科学还有情趣可言?科学研究不是在烧钱?你没口水过 CERN 的研究经费?卢瑟弗人老实,真的在一边分析起科学研究的经济效益。可他解释得再利索,换来的要么是一声敷衍的 “嗯”,要么直接被忽视。

这些问题其实提得不错,只是这种消极对抗的提问方式其实没什么营养。格雷厄姆 · 莱恩汉在去年就说过:

《今日》节目的辩论毒害了整个国家。节目的辩论场上只有绝对的对立,容不下半点错位。政客被迫应战,彻底沦为没用的摆设,于国内各界对话沟通无半点益处。


电视里的科学,完全无法反映科学本质的一面

说到辩论,多久没有在主流媒体上看到正经科学家之间的辩论了?即便是 BBC 里最有科技含量的节目也无意涉足,他们搞出来的高清节目不过是华丽包装的中学课本。科学建立在矛盾和辩论的基础之上,电视观众哪知道这些。类似《地平线系列》(Horizon)这种节目虽说也报道科学热点,却悄悄滤掉了激烈的争论。 相关人士分别接受采访,旁白平静地阐述两方观点,告诉观众哪个更有可能接近真相,然后就结束了。远距离的隔空喊话,淡而无味,完全无法反映科学争论激烈的一面。

不仅电视节目无聊,新闻报道也不可靠了。 BBC 的主管机构 BBC Trust 在 2011 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只有 1/8 的研究报道对相关领域独立于研究之外的专家进行了采访。


undefined

粒子物理学家布莱恩 · 考克斯教授在 BBC 一个名为 “A Night with the Stars” 的节目中,向各路名人和喜剧演员解释量子物理的种种/bbc.co.uk

科学太复杂,让科学家就专业问题进行学术辩论太高深,一般人根本听不懂?这种借口简直太老套了。遇上其他类型的节目时也可听见有人这么说:体育、艺术、人性、经济……多深刻的话题都能拿出来讨论。BBC 重头文艺论坛节目 “新闻之夜评论”(Newsnight Review)经常大侃性别与儿童文学等严肃问题,还对 “特纳奖”(英国最著名的现代艺术奖,被称为 “世界当代艺术界的风向标” )入围名单评头论足。相比之下,我们的布莱恩 · 考克斯教授(Brian Cox,著名粒子物理学家)却只能与观众讨论日地距离。

最近,布莱恩 · 考克斯教授在名为 “A Night with the Stars” 的节目中,向各路名人和喜剧演员解释量子物理的种种。请上来的嘉宾无不脸露茫然,让观众看得那叫一个心安——这玩意儿真的是没人听得懂。我承认这节目其实挺有趣,只是不知主题若换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著作,还会有一堆名人争着上来表演被陀氏成串长单词搞得晕头转向?


有人会说,干嘛揪住 BBC 不放,那些商业频道更没底线。商业频道本该如此,可 BBC 是每一个花钱 “买” 电视节目的人的,这决定了 BBC 有能力去大胆尝试,做一些别的传媒机构不敢做的事情——为较少部分公众知晓度不足的群体录制专业化的节目。BBC 现在把科学平面化、碎片化,新闻中见不到有关科学界最新的争论和进展的报道,也体现不出科学与日常生活以及研究实践同当今政治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可以并且应当被改变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