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南京白局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
南京白局
关于南京白局的渊源及形成有多种说法,大致可归并为“机房生成说“、“织工擅唱说”和“青曲别种说”三种。“白局”一词,顾名思义,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白局属于联曲体说唱艺术,用纯正南京方言进行念白,同时配以极具特色的曲牌填词演唱,白局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说唱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新闻和社会焦点事件、当地人的生活主题。
南京白局
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传统织造云锦为两人一台机器,在辛勤的劳动之中,一个坐在织机上面拽花,一个在织机下面机坎里摔梭开织,两人一唱一和,说身边的生活,讲稀奇古怪的事物,谈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边地区的小调,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宣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用土语描摹痛苦的生活。
白局演唱使用老南京话,曲调婉转动听,表演有说、唱,偶尔加上身体动作,称为“新闻腔”或“数板”。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和方言的变迁,有些词和现在通行的南京话也不一样,比如说“鸭子”读作“呦子”,“大妈”读作“多嬷”。尾音儿化重,跟京味儿化音的区别在于连读而且上扬,象“碟子、碗”,读起来就是很快“的儿窝儿”。
南京白局
曲牌大多来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富有江南特色;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盘、酒盅等特色打击道具,表演起来十分生动有趣。一般情况下,南京白局的演唱是一个段落原则上只用一个曲牌。正因如此,在南京白局的形成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曲牌,这也造成了南京白局的“白局”与“百曲”的称呼在发音上的相像,以致讹传。另外,从南京白局的表演功用上看,其纯粹为“自娱性”的特点,即“白摆一唱局”之略语。
南京白局有曲目近百个,内容大都是自编当地的新闻趣事,短小风趣,比下层社会的“说报”前进了一步,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有许多段子较真实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讴歌了劳动人民的斗争。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等。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群众基础大,历史悠久,因此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艺术升华,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贯穿在白局的说唱艺术之中,某种程度上是传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汉语的文化载体,对于现代人学习古汉语的发音、语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南京白局在古代某种程度扮演着当代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其影响要比现代媒体还要深远广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风俗文化和历史社会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载体。由于在发展演变中借鉴吸取了扬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风格,因此南京白局对于研究其他戏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南京白局是旧时南京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老南京的“方言仓库”,其语言表现诙谐幽默、表演形式经典独特,对研究南京语言的历史流变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南京白局
白局表演内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对于研究南京方言,人文风俗有很高的历史贡献。在其流传过程中,还曾在扬州留下了一个新品种——清曲。
南京白局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老师曾经说过:百姓的话讲百姓的故事,白局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就因为老百姓喜欢它,它才能流传。它有生命力,就是民间的,越是民间的,越有生命力。
2007年,南京白局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